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01 報名對象
具有推免權高校(含本校)的有意推免或報考深圳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碩士研究生或直接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直博生)的2026屆優秀本科應屆畢業生。
02日程安排
日期/時間 |
活動安排 |
內容 |
7月8日 |
上午:營員報到 |
攜帶身份證進行簽到,中午安排午餐(個別報到特殊情況請單獨聯系) |
下午:參觀學校 |
下午安排學院、學校參觀和入住 |
|
7月9日 |
上午:開營典禮和科研團隊介紹 |
介紹學院基本情況,包括研究生招生、人才培養、師資隊伍、科學研究和就業去向等方面 |
下午:師生交流 |
學員與各科研團隊成員自由交流,各科研團隊分享經驗 |
|
7月10日 |
上午:企業訪學 |
到學院合作企業和研學基地參觀學習,更好地了解研究生各專業的發展應用領域 |
下午:結營典禮及優秀營員表彰 |
為優秀學員及營員團隊頒獎,并簽約為我院2026級免試推薦攻讀碩士研究生(推免生)候選人和直接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直博生)候選人 |
注意
活動費用:
(1)暑期學校以線下和線上方式舉行,線下由主辦方統一安排食宿,線上以直播方式參與;
(2)學院將為異地學校學員提供暑期學校期間在深圳的免費食宿。深圳地區高校學生原則上不提供住宿,僅提供免費用餐;往返交通由學員自理;
(3)由主辦方安排的集體學習或考察活動均免費;
(4)參加暑期學校的學生,考核成績合格,頒發暑期學校結業證書和紀念品,考核成績優秀的學生可以獲得優秀學員證書和獎品。
03學院介紹
歷史沿革Historic Evolution
深圳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的前身是1983年清華大學援建深圳大學建校時創建的電子系,包括無線電專業和計算機應用專業。首任系主任清華大學童詩白先生是我國高頻電子線路課程奠基人。1997年在電子系的基礎上成立信息工程學院,內設電子工程系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2019年信息工程學院和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合并為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丁文華教授擔任院長。
學院現有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兩個一級學科;擁有兩個博士點:信息與通信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電子信息專業博士點;信息與通信工程博士后流動站1個。學院擁有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2個一級學科學術型碩士點,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通信工程、集成電路工程3個專業型碩士點。
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是深圳大學最早(2006年)的三個博士點之一,屬于廣東省攀峰重點學科(省內最高級別),廣東省高水平大學建設重點學科(首批),廣東省“沖補強”重點學科(建設期評估A+),在2024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國學科評級獲評A,在“2023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同類學科排名中排位位列前15名。支撐深圳大學工程學ESI全球排名前1‰(貢獻第一)、深圳大學計算機科學ESI全球排名前1‰(貢獻第二)。
知名校友馬化騰畢業于深圳大學電子系。深圳大學電子與科學技術學科是省級IT名牌專業,在2024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國學科評級獲評A。
師資力量Teacher Resources
學院現有教職工 265人,其中現有專任教師164人,94%的教師具有博士學位。全職教師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IEEE Fellow 2人,國家級人才14人。2023年我院共有22名學者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2023版),其中10名學者同時入選“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和“2022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榜單,12名學者入選“2022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
科學研究Scientific Research
學院面向粵港澳大灣區以及全國對電子信息科技人才和關鍵技術的需求,設立了一批特色鮮明、技術領先的實驗室,涵蓋微電子、集成電路設計、智能信息處理、人工智能、大數據、機器人、無人機、移動通信等領域。
近三年,我院承擔各類科研項目320余項,總經費達3.7億元,其中國家級項目91項、省部級項目76項;發表SCI論文655篇,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43個。已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第三屆全國創新爭先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深圳市科學技術獎2項,廣東省專利獎優秀獎1項等諸多獎勵。
國家級科研平臺
1、射頻異質異構集成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毛軍發院士)
2、試驗物理與計算數學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深大聯合研究中心)
3、國家衛生局5G+網格化社區智能醫療管理應用示范平臺
4、深圳大學智能信息處理研究所(深圳大學分室)
更多完整信息前往原文查看:https://mp.weixin.qq.com/s/DSdJvgkGNfd15Di6pEtVQw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考研信息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