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聽過許多研究生或多或少抱怨過自己的導師;
也聽過不少研究生不止一次稱贊自己的導師;
甚至同一個導師帶的兩個研究生也許就分屬于這兩類人。
聽許多在考研中掙扎的人提到過同樣一個問題,這個導師喜歡什么樣的研究生?
又聽許多讀研后迷茫的人說過同樣一句話,怎樣做才是導師喜歡的研究生?
雖然都是見仁見智的問題,卻是許多考生共同的疑惑。所有的問題歸結到一起,其實很簡單,導師眼中的完美研究生究竟什么樣?又該如何實現?記者特別采訪了兩位新聞傳播領域著名的研究生導師,探求他們眼中的"完美研究生"。
采訪對象:
肖東發教授,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現代出版研究所所長。肖老師曾多次獲得北京市及北京大學優秀教學獎,1994年,被評為"北京大學優秀中青年學術骨干"。
李教授,河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河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李老師主持或參與多項國家級、教育部、省級社科基金課題,成為河南傳媒業的領軍人物。
結識兩位教授實屬偶然,卻又有著很深的淵源。記者作為新聞傳播學專業的學生,當年的本科畢業論文探討關于高校編輯出版專業人才培養的問題,國內研究該問題的專家主要就是北京大學肖東發教授、武漢大學黃先容教授,河南大學李建偉教授。因而對兩位教授崇拜已久,加之他們在新聞傳播學界的影響,想報考其研究生的學生人數眾多,于是,探求他們心目中的完美研究生更多了幾分迫切之情。同樣,作為國內研究高校編輯出版專業人才培養問題的專家,他們對于研究生培養問題的觀點,也具有代表性。
踏實、努力才能實現完美
兩位教授都帶過許多研究生,其中不乏各方面的優秀人才,問及招收研究生的標準,以及他們對研究生的期望,肖東發教授告訴記者,"我喜歡踏實的學生,尤其是踏踏實實讀書的學生,學術、科研能力確實是一個方面,但是,只要努力、肯去讀書、鉆研就好。"采訪過程中,肖教授不斷地強調,年輕人一定要多讀書。也許,很多教授并非按照特定的標準去招收研究生,他們只是對研究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就像肖教授,他在《但使書種多,會有歲稔時》一書中懇切地提到:"掌燈讀書,枕書而眠,我還是希望年輕人抵御各種誘惑,珍惜寶貴時光,多讀書、會讀書,共同建立一個書香社會。"
當然,目前的研究生報導師一般是雙向選擇,學生報導師,導師也會選擇學生。每個導師會依據自己的需要從報考的學生中選擇合適條件的研究生,而這個需要可以有很多種,比如課題,比如自己的研究方向。李建偉教授在談及自己期望的研究生時說,"沒有固定的或者特別的標準,但是我一般選擇學生會以課題作為一個重要的衡量,因為經常涉及一些省級、國家級等重大課題,我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要求比較高。相對而言,我比較喜歡那些全日制的研究生,可以從時間和精力上為做課題和科研提供保障。當然,帶的研究生中最好有一兩個是本專業的學生,因為有一些課題或者項目,本專業的學生領悟能力要強一些。"
雖說沒有固定的標準,但是他們都談到了自己心目中的期望,要實現這個期望,努力做到他們眼中的"完美"研究生,應該注重哪些方面的鍛煉呢?
李教授提到,目前的研究生水平參差不齊,像新聞傳播這類專業幾乎有一半是跨專業的,他們的專業基礎很薄弱,因此,跨專業的學生應該多讀專業書籍,多寫學術論文,扎實自己的專業根基。"以我的研究生為例,他們需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學術、科研能力,我每年至少帶他們出去參加一次大型的國際、國內的重要學術會議,另外還要讓他們跟著我做一些重要項目。通過提交會議論文、幫助我做課題這些方法,提升他們的學術水平。此外,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也很重要,我要求學生們在研二下學期或者研三時必須到新聞媒體實習三個月左右,而且最好是換一類媒體再嘗試一下,這樣可以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同時在實習中發現自己的不足。"李老師以自己的研究生為例,認為新聞傳播專業的研究生應該注重鍛煉自己的專業學術、實踐操作等方面的能力。
肖老師對于這一問題的回答與李老師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學術水平、科研能力似乎是兩位老師共同關注的問題。除了科研方面的鍛煉,在采訪中,肖老師還特別強調了獨立的思想,他希望自己的研究生能夠有主動性,有獨立的思維,積極主動地去鍛煉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現代的教學必須把握時代脈搏,打破教師的單向傳授,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強交流。因此我在為研究生授課時,研討的分量遠重于講授,讓研究生更快地"動起來",他們才會在學術上有所創新和突破。"肖老師不僅注重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獨立思維,創新能力也是他一直鼓勵的。
兩位教授在許多慕名報考者心目中,似乎是高不可攀的,了解了他們期望中的"完美"研究生后才發現,高不可攀的標準其實很簡單,就像很多時候大家對于名校的崇拜,覺得永遠無法達到,殊不知,只要踏實肯干,努力鉆研,那些名校名師的機會,一樣可以屬于你。
有針對性培養,為"完美"創造條件
學生讀研的目的不同,對讀研的期望也各不相同,有的學生讀研是為了學術,這類學生很單純地喜歡讀書,喜歡鉆研,讀研就是為了深造。而隨著就業形勢的逐年緊張,很多同學讀研的目的開始瞄準今后的工作,這類學生讀研是為了取得更高的學歷,為以后找工作獲得更高的籌碼。導師們對待這些不同目的的讀研者怎樣看,他們在培養時是不是有所傾向?兩位老師告訴記者這樣的答案。
李老師說:"為了學歷和更好的工作讀研,我覺得并不見的是一種壞事。人作為一種社會動物,總要適應適合生活、適應社會需要,隨著大學生的不斷擴招,大學生越來越多,研究生也隨之逐年增多,以至于就業形勢越來越緊張,許多媒體、高校都以研究生作為用人要求,而且用人單位對研究生的要求也越來越多。學生們如果能認清這個現實,有目的地去讀研,按照諸多用人單位期望的那樣,更多地培養自己的實踐能力,也未嘗不是一種適應社會的方式。"
殘酷的就業現實,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考慮到研究生的未來發展,李老師也開始為這些以就業為目的讀研的學生創造一些條件。針對有著不同目的和期望的研究生,李老師并沒有強制他們必須都去鉆研,而是針對他們不同的特點和期望,為他們分別創造機會。采訪中,李老師告訴記者:"我一般在每年新生入學時了解清楚每個人讀研的目的,根據學生們的目的,有計劃地、有針對性地去培養。為了就業的同學,我會為他們創造更多的實習和實際操作的機會。針對那些想去高校工作的和想去媒體的分別有針對性地去培養,比如想去媒體的會側重于培養他們的采、寫、編、評、審能力,想去高校工作的可以多給他們提供一些講課、制作課件等機會。針對那些為了深造的研究生,我一般會多帶其做幾個課題,多安排其做一些學術研究等,鍛煉其學術和科研能力。尤其針對那些想考外校博士的學生,我會盡可能地帶他們出去,參加學術會議或者交流活動等,讓其結識自己期望的博導。"
李老師還根據自己的課題,結合每個研究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發揮他們的特長,強化鍛煉他們各方面的能力,他告訴記者:"我平時涉及的課題很多,會根據不同的課題培養研究生不同方面的能力。比如需要做調研的、統計分析的課題,我會教給他們怎么去做調查研究,怎么去做數據分析,如何抽樣,怎么做調查報告,培養他們的研究傳播學的基礎--統計學;比如需要深入整合和分析的歷史文化的課題,就會側重鍛煉他們對歷史的整合能力等。"
問及對待不同目的讀研學生的看法,肖老師告訴記者,為了就業讀研也好,為了深造讀研也罷,明確自己的目的,然后為了目的充實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他說:"讀研需要認真的態度,踏實的學習精神,很多人研究生畢業后都會去工作,但是工作前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所以在讀研期間還是要多讀書,夯實自己的文化基礎,這些其實也是為工作所作的儲備,并不沖突。就像想要深造的研究生也要鍛煉自己的實踐能力一樣,新聞行業是個實踐性很強的行業,如果不接觸實際,很多研究都是空談。所以兩者并不沖突,很多學生以工作為目的讀研,但在讀研期間為一些眼前的利益迷失了自己,我覺得這就背離了自己的根本目的。"
作為博導、碩導,肖老師帶的研究生很多,然而,學生永遠是肖老師工作中重要的一環。為了顧及每個學生的目的,幫助每個學生實現其價值,肖老師將自己的社會資源與教學結合,盡心盡力地給自己的學生提供服務,如幫助學生聯系實習單位,組織大家參觀故宮、印刷博物館,支持學生開展研究并細心修改文章、推薦發表,此外,通過開展廣泛的課堂討論,論文寫作指導,學術沙龍等,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獨立的思想等。他的研究生充滿感激地告訴記者,"只要是對學生成長成才有幫助的事情,肖老師都愿意花時間花心血去做,這對于一位功成名就的教授來說非常難得。"學生的認可和好評應該是對肖老師培養學生最好的回報,從他傾心傾力為研究生所創造的各種機會和條件,可以看到一個老師對于學生的殷殷期望。
讀研的目的可以有很多,但是明確自己的目的,有計劃地朝著這個目的努力,才會讓所有的目的都變得更有價值。肖老師的話一語中的,想成為他們心目中的"完美"研究生,似乎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難,教授們都會尊重學生的想法,并且盡可能地為學生們創造條件。當然,想要成為他們心目中的"完美"研究生,首先要懂得與導師交流,讓他們了解你的想法。這就涉及到一個更重要的問題,研究生該把導師放在一個怎樣的位置?
學生應該跟每一位老師保持溝通
談及對于學生的培養問題,似乎每個老師都會滔滔不絕,采訪中,兩位老師有些興奮地不斷提起自己的學生,臉上始終洋溢著笑容,這笑容里,包含的是欣慰,更多的還是自豪。也許研究生更像是他們的孩子,一對一的指導,每天的朝夕相處,讓導師們對自己的學生奉獻了最大程度的關愛。很多時候,這些導師對待自己的研究生已經不僅僅是學術的指導,更要關注他們的人格,關注他們的生活,還有為人處事等等。
就像肖老師在聊起這個話題時,掩飾不住地笑著說:"我愿意接觸這些年輕、有創新力的學生,他們才是未來社會的人才啊!"肖老師告訴記者,他最喜歡的事情就是跟自己的學生在一起,看著自己帶的研究生一點點地進步,收獲研究成果。肖老師認為,研究生與導師的溝通和交流很重要。研究生階段的學習、閱讀都需要有一定深度,導師的指導會幫助學生開拓思路,更快提高能力。因此,他一般只是教授給學生研究的方法和思路,盡量拓展學生的視野,而不是限定研究的方向。
肖老師強調研究生除了學術水平,還要注重一些為人處事等能力的培養。這也讓記者感受到了肖老師對于這些研究生各方面的關注,采訪中,肖老師將學生的事作為最重要的事,這種大愛無私的精神無數次感動了我。"北大的學生都是優秀的,能夠傳授給他們知識,是我的榮幸;而如果能教出比我優秀的學生,則是我最大的欣慰。"這謙遜的話語,蘊含著肖老師對學生的殷殷期望,彰顯著肖老師無私而又偉大的人格魅力。
采訪中,記者偶遇了幾個肖老師的研究生,來自臺灣的博士萬麗慧說:"肖老師特別喜歡踏實的人,對于一些為了追求理想而選擇脫產讀博的人,他總是盡力幫助他們爭取獎學金。"博士生李武說:"他有著東北人特有的豪爽和直率,時常叫上博士和碩士聚餐,談論學業問題。肖老師戲稱那是我們的'師門沙龍'。他還經常關注我們的生活,為一些生活困難的學生爭取獎學金。出去訪問也會給每個人都帶回精心挑選的禮物。"無需多說,從他們的評價中,我們感受到了導師與研究生之間那種更像親人的關系。
李老師也一直強調跟導師多接觸、處理好關系十分必要,這更容易讓導師明白學生的需求。他說:"有的學生很聰明,懂得利用導師這個資源。其實我本身作為院長,接觸的學生更多,對這一點感觸更深,很多不是我帶的學生,也會經常聯系我,很多時候需要人做一些課題、項目時,他們碰到了就會給他們,機會往往就是這樣得到的。其實,不光是導師,學生應該跟每一個老師搞好關系,經常溝通,老師們都喜歡經常跟老師交流的學生,也會為這些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我覺得這也是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一個鍛煉,如果讀了三年研究生,導師根本都不認識的學生,我首先會懷疑他與人交往的能力。"
談到研究生該把導師放在怎樣的位置,李老師告訴記者:"我覺得首先是先生,需要尊重。另外,更重要的就是要把導師當作一個很好的知心朋友去相處,導師只有在了解所帶學生的需求、長處和缺點等各方面的情況下,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其實,這個主動權掌握在研究生自己手里,你不去主動地多跟導師溝通、多表達自己的意愿,導師很多時候會忽略你。"李老師告訴記者:"學生跟著導師,有時不只是學習導師的知識、文化,更多的時候是在學習其為人做事的態度和風格,這些都需要研究生正確對待的。要盡可能地多幫老師去做一些事情。我一般開一些國際、國內的學術研討會時,會給我的研究生安排很多任務,他們一般負責我所有的行程安排等輔助工作。"
導師與研究生已經不是簡單的師生關系,更像是親人、朋友,學術上的指導,生活上的關心,工作、學習上的幫助,無論是在導師還是在學生心目中,要成為"完美"研究生,都需要雙方的溝通和共同努力。睿智而淡泊的肖東發老師,從容而謙和的李建偉老師,用他們的言傳身教影響著一屆屆的學生,他們教給學生的已經不僅僅是知識、文化,更多的是對待學術的嚴謹,為人的謙和,還有許許多多為人處事的道理。同樣作為研究生,記者也曾經深深感受過導師對自己的關心和幫助,更多的時候,他像一個父親,嚴厲中透著殷切的關愛,嚴厲地批評你的錯誤,指責你在學習、工作上不認真的態度,然后關心你的生活和未來。
采訪已經結束,然而關于這個"完美"話題的探討卻遠沒有止境。"完美"研究生,這個看似很難達到的標準,經過兩位導師的詮釋之后,變得簡單明了,也許在他們心目中,每一個研究生都是"完美"的,因為那些研究生都是他們的孩子。然而,每個研究生又都是"不完美"的,導師更多時候看到的是他們各自的特長和努力,于是,這些缺點就變得不那種重要了。
其實,就像電影《非常完美》的主題一樣,人世間的事情,總會有不盡人意的一面,最大的"完美"其實就是蘊含著一絲不完美,只要正確對待,那一絲不完美便可以忽略了。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考研信息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